把百万亿资金装进笼子需要几步?
时间:2018-04-28 15:57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15353资产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一种托管服务,是资产拥有者委托理财保值增值的一种途径。资管业务被认为是我国金融创新的重要支点,资产管理总额也从2012年的27万亿元快速扩张,发展到2017年的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百万亿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毕竟2017年我国骋顿笔才82万亿。如此“放飞自我”的资管业,就像闯进了瓷器店的超级大象,加杠杆、灰色通道、刚性兑付等诸多问题把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行业撞得人仰马翻。加强金融领域风险管理,把这百万亿资金装进“笼子”于是迫在眉睫。
4月27日,细化后的终极版解决方案《对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终于面世,联合发布者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新规经国务院批准实施。那么,从正式版修订的细节来看,把百万亿级的资金装进“笼子”需要几步?
刚兑
打破刚兑预期是资管行业变革绕不过去的一步。
银行理财不保本了?如今这话恐怕没毛病。
产物到期后,金融机构对投资者无条件支付本金和预期收益——我们对于这样“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早就习以为常,但事实上投资者的这种“习惯”早已成为金融行业不能承受之重,并因此扭曲了行业产物风险与定价的理性。
无风险的收益真的存在吗?中小机构、新兴金融产物要挑战银行或传统金融业务,就只剩下华山一条道——拼收益率,拼刚性兑付,层层加码。
试想假如操作亏了还怎么分配承诺的收益?试想击鼓传花,收益率不断抬高,谁接最后一棒?有“机智的”金融人士设计出了很多种玩法,比如杠杆、期限错配、资金池等,这期产物亏了用下期募的资补上。于是,刚兑倒是实现了,但与资管产物“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相悖不说,如此循环往复极易酿成庞氏骗局,资管业巨额资金量更会让市场波动加剧。
打破刚兑,早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也便形成了监管“筑笼”的初衷。
《意见》中明确指出:“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为确保实施,《意见》还要求:“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并鼓励社会公众对刚性兑付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监管极为明确地喊话打破刚兑,反映到执行层面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产物净值化管理转型的方向不变。我们将看到理财产物的介绍中不再带有预期收益率,波动性更高,且必须自负盈亏。
不过,《意见》中还突出了一条:“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允许部分非标资产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这意味着虽然银行不承诺刚兑,但大家不要慌,未来会有收益稳定、但不刚兑的类理财产物存在。比如,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
拆解
资管的笼子“筑意已决”,下一步就是如何将百万亿级的资金装进“笼子”,这就绕不开对资管业务乱象的治理,例如此前资管产物普遍存在的多层嵌套。
举个例子,过去,一个多层投资与嵌套的理财产物就像个“俄罗斯套娃”,取道信托计划、券商、基金等多个通道,历经了银监会、证监会再到银监会的跨部门监管。在分业监管模式之下,可能出现每一段都合规,却无法看清最里面的套娃长什么样的情况,也就是业内所说的“监管无法穿透底层资产”。这种通道业务其实就是变相的监管套利,让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进而沦为“钱生钱”的游戏。
有鉴于此,《意见》统一同类资管产物的监管标准,要求监管部门对资管业务实行平等准入,同时还列明了资金多层嵌套的“拆解指南”:允许资管产物再投资一层资管产物,但所投资的产物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产物。
推动资管业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是将百万亿元放进笼子的关键一步。业内人士指出,此前依托同业加杠杆、委外、多层嵌套等快速扩张的资管产物,将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步统一而受到明显挤压,行业盈利模式也将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门槛
除了国家从宏观上将大资管统一纳入“笼子”,《意见》还“向上穿透”提出摸清资金来源,明确“入局者”的各项条件,将合格投资者门槛大幅提高。
《意见》指出,对于个人而言,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物不低于一定金额,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想要获得高收益则必须承担相应风险。虽然新规更多面对“大户们”,却也给“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或“金融小白”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毕竟,当银行不再承诺“保本”时,如何找准各自风险偏好和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物,又将在何处安放口袋里的钱成为新的焦虑点。
可以确定的是,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等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大资管行业步入透明化、穿透式监管的标志,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更是将促成其理念从“旱涝保收”向“买者自负”的颠覆,迫使他们增强承受风险的意识、加快提高自身金融知识水平。
单飞
强监管并非死监管。把资管关进“笼子”,也还需要让这只“大象”能够健康成长,需要让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兼顾创新发展与从严监管。细观相关行业,也早已做好准备,在顺应行业规范发展的大势中悄然变化。
依据资管新规的要求,金融机构打破资金池模式、实现净值化,要求他们要加强主动管理的能力。以商业银行为例,业内普遍认同拆分资产、设立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转型的一大方向。今年以来,已有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叁家银行明确将携着他们资管业务的重要实施机构入场。
新业态的兴起往往也会伴随着旧业态的落幕。
据了解,不少基金子公司可能将陷入与资管子公司部分业务“重迭”的尴尬境地。“这次跟去年11月发布的意见稿总体变化不大,我们很多业务从那时起就已经被叫停了,”某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同行在这半年普遍“收拾细软”,因为几年前凭极低的通道费率吸引大批银行信贷出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有分析师表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后,资管产物的风险与子公司资本挂钩,银行理财才能真正朝着“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专业化投资机构发展,而不是成为赚取期限利差的银行调表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从而降低理财产物期限错配可能引发的风险,终极版新规还将过渡期从征求意见稿中设定的2019年6月份延长至在2020年底,实施“新老划断”,不搞“一刀切”。
下一步的监管安排将更显“精细”。业内人士均认为,在上述过渡期内,银保监会将陆续推出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等方面的细则,以配套资管新规这一框架性制度安排。
总而言之,金融创新是要遵循金融的客观规律的,监管在此间从未缺席。一个“野蛮生长”的业态可能步伐更快,但在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交错制衡之下,监管的“笼子”编得更加细密,无疑才可以令资管业走得更远,无疑才是对投资者更有诚意的保障。